11月22日,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亚明受邀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为机械学院毕业生做了一场生动的报告,他多年的机械行业从业经历给毕业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机械专业大四学生田弼中说,“张总的演讲,谈到专业知识和职场的生存法则,对我们非常及时有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省重点专业,以培养应用型机械工程类本科人才为目标,但多数专业教材以理论内容为主,课堂教学与实际脱节,教师实践经验有限,实习环节多但收效甚微,如何打破这些困局,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和针对性,机械学院从今年上半年开始策划,酝酿生产实习环节的改革,请进来、走出去、推上去,三管齐下,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收到良好效果。
学校申硕成功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机械学科作为首批硕士学科,如何加强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成为首要问题,“本科教育仍然是重点,实践能力培养是突破口。”机械学院党委书记毛纪登说。
11月底,机械学院用一周的时间,集中邀请连云港市鹰游纺机、黄海机械、天明机械、远洋流体,以及日出东方五大机械龙头企业的总工,依托“机械讲坛”,为生产实习学生作报告,讲授企业的基本情况、典型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对机械行业的从业感悟,让生产实习学生了解了连云港机械行业生产、经营现状,对专业就业有了理性的认识,开拓了视野。
田弼中说,学了这么久,理论联系实际较少,集中听了一周的报告,我对机械专业有了更加细化的了解,更明白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领域和方法。
许多机械工程学院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自从入学以后,工程训练、机械工程认识实习、机械专业认识实习、数控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习教学不断线。教学总量达到20周,学分占实践教学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多。
生产实习是学生在进行毕业实践教学前的“最后一个实习教学课程”,过去生产实习是2个学分,学生集中到洛阳实习一周,其余时间安排在连云港本地参观企业、撰写实习报告。从2010级开始,生产实习学分加重到3个,工作量加大,但由于经费、人员有限,在外集中实习时间不能太长,如何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为学生办实事,是学院领导考虑的主要问题。三年多来,学院组织精干实习教学队伍,选择针对性强的生产现场,密集深入生产一线,参观企业生产组织和运行。
院长乔斌亲自带队,教授团队当“导游”,带领机械类专业每届学生走进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洛阳中信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等大型机械企业参观学习。学生一边看,老师一边讲,一条条生产线,一台台设备,一个个零件,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机械企业生产全过程,在工作之前再一次加深了对机械企业生产组织运行的认识。
“课堂教学一直都是单向的过程,而现场的设备比学校里多很多,结构也复杂得多。一线技术人员经验丰富,给我们讲解了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更实际,针对产品的讲解也更直观,是真正的现场教学。”有考研打算的黄汉锋同学更加坚定了自己更深入学习的目标。
连云港市机械企业虽不少,但是机械学院2000多学生全部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实习也不太现实,在外地实习时间过长,经费也不允许。因此在学生外出实习之后,学院集中安排一周时间,把长期从事实践教学的教授推上讲台,围绕学生实践认知开讲座、作报告,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
11月底至12月初,学院共安排5名教授,集中为学生开了5场专题讲座,共15课时的实践教学专题中,教授们围绕书本与实际产品进行的讲解,让学生从理论层面上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比如张南乔教授讲授了“拖拉机的构造”,乔斌教授讲授了“机械零件的选材”,陈书法教授讲授了“机械零件毛坯件加工”,还有杨建明教授讲授了“机械零件加工工艺与夹具”,周建来教授讲授了“机械零件加工设备与刀具”,这些针对性很强的课程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此前参加实习的所见所学。
“教授们的讲解将书本知识与具体产品相结合,更让我厘清了学习思路。”机械专业毕业生黄静说。
“这样的生产实习比之前单一的实习效果更好,让我们跳出固定思维,更好的明确自己未来的工作走向。”2010级学生程兵说。
“办应用型大学,就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机械学院院长乔斌说,三管齐下的实践教学探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完善了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为提高机械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了新的路径,也为机械学院顺应学校事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