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港城,风裹挟着寒气从窗外呼啸而过,校园在黑暗中陷入安静的沉睡。周末已经将近晚上十点,72+创客工场S503教室里仍亮着灯,不时有交谈声响起。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黄大志正在制作台前指导学生调试机器人设备。
黄大志从2006年开始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创新大赛,13年来,他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寒暑假和周末,带领近40个学生团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在各级各类创新大赛中获奖无数。今年,黄大志被评为2018-2019年度校优秀党员。
把学生的好奇心变成创新热情
机电172王禹超的作品“高密度停车场”在第七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得了二等奖,“第一次获省级奖后,对创新项目的兴趣也变成了热爱,只要一下课就想着去做项目。”
对机械创新从好奇变成热爱,这要归功于黄大志。大一时的王禹超通过自学三维建模软件,在校内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因此得到了黄大志的关注。赛后,黄大志带着他了解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感受了“创客”的精神的王禹超满怀对科研探究的兴趣,加入到黄大志的团队中。
随后,在黄老师和小伙伴们的帮助下,他所构想的“高密度停车场”不断完善,被推选参加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到了真正制作的时候,才发现设计方案、加工精度、程序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愁眉不展的王禹超找到黄老师,没想到黄老师“也只是提供思路,并没有直接将所有的解决方案全盘托出”,王禹超虽一时难以接受,但循着老师的思路,很快解决了问题。黄老师道出了用意,“在受挫中积累的经验才更加记忆深刻。”最终,王禹超在第七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得了二等奖。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韧劲
在2018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机电171王壮壮团队制作的全地形越野机器人获得了二等奖。当时他们制作的是一个金属板车体的越野机器人,由于比赛场地的地形复杂,车子不能适应各种地形,“我们当时尝试了很多方法,机器人都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屡战屡败的他们去请教了黄大志,“试试垂直悬挂系统吧。”黄老师一句话让王壮壮恍然大悟。更换了装置后,车子的柔韧性明显加强,车轮可以完全着地,抓紧力和前进力更大,“有了黄老师的点拨,机器人的效果才变得更好,我们的思维还是太局限了。”自此之后,王壮壮便更加注重拓宽专业知识面,让自己在下一个作品中想得更全面些。
一件产品的制作包含方方面面:设计电路图、计算机编程、绘制流程图、买零件、加工、安装、调试……其中涉及的知识纷繁错杂,黄大志会让很多还未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现学现做,“每次我给出想法,这些孩子一个个一有空就去翻书查资料,来创客工厂画图加工,这股子劲才是最难得的。”对于队员们来说,良师的指导教诲,自己的刻苦努力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式。
除了在技术知识上给予学生帮助,在心态调整上,黄大志也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学生受挫想放弃时、在比赛过程中紧张时,黄大志会及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跟着黄老师做项目,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更是增强了自己的受挫能力。”机电162戴孟业笑着说。
学生创新实践硕果累累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到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13年来,黄大志带领近40个学生团队,获得奖项不胜枚数,在这些奖项背后,有学生圆梦的喜悦,更有黄大志默默付出的汗水。
已经毕业的机电142王鹏在2017年加入了72+创客工场。作为首批加入72+创客工场的学生,他的作品“智能停车场”获再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回忆起自己的参赛历程,他坦言,能在大赛中斩获奖项,离不了黄大志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比赛只要有黄老师在,我就很踏实。”毕业后,丰富的大赛获奖经历不仅提升了王鹏的创新能力,也成了他就业的敲门砖。
现在,黄大志又带领学生为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江苏赛区做着准备。黄大志用实践证明了一位优秀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一切为了学生。”在他的目送下,无数学生以创新为帆,向未来一路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