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9月22日 来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江苏海洋大学主动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积极探索贯彻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新路径,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社会大课堂和海洋文化主旋律的融合效应,创新构建以“海洋特色为魂、数字技术为翼、青年需求为本”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形成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思政育人新范式。
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下好网络思政“一盘棋”
学校党委将网络思政教育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专题研究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设,制定实施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和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党委统筹、部门协同、学院联动”的工作机制。创新建立“1+4+N”协同育人模式,党委宣传部统筹,联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工部、学工部、教务等四部门,联合20个学院实施思政精品项目“一院一品”建设计划。其中,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打造的遥感虚拟仿真实验室和“空天地海”海洋观测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让学生在云端操控深海探测器,身临其境感受海洋科考魅力;机械工程学院倾心打造“凌云飞渡”思政品牌项目,以师长教育和朋辈教育为载体,紧紧围绕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请身边人讲身边事,讲述奋斗的故事,引领学生向上向善,涵养家国情怀。
创新党建引领机制,推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全面建立机关部门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中心服务站,设立社区党建工作坊、党员工作站,打造“红帆领航工作室”,以“五有领航·育海扬帆”为核心,着力打造多维度的“党建+”特色工作品牌,强化社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自主开发学生社区“房间预约”应用程序,推动思政教育进学生宿舍、进学生心坎。学校入选江苏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优秀案例、江苏高校思政工作资源库,获评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质量评价A等级,申报的文化建设类项目《形神兼备强化社区赋能,文化浸润引领学生成长》获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活动优秀成果。
学校贯彻“大思政课”理念,将“蓝色梦想”信念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设计中,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海洋通识教育+N”的“蓝色思政”课程体系。利用课堂主渠道,将海洋强国重要论述和海洋发展史等内容融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改革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海洋文化》《人类与海洋》等28门海洋文化教育通识课程。成立江苏海洋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海洋史研究中心,挖掘海洋思政育人元素,跨校际、跨学科开展理论研究及育人实践探索。
精心打造届次化“海洋嘉年华”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世界海洋日”主题思政课,先后邀请“蛟龙”号海试总指挥刘峰、中国海军首位航母女舵手徐玲、“雪龙2”号船长肖志民等海洋领域知名专家来校分享海洋故事,不断增强师生海洋意识。世界海洋日思政课被央视网、新华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打造“数字马院”新生态 赋能思政育人“云阵地”
在短视频与AI共舞的数字时代,知识获取方式呈现碎片化、场景化特征,思政教育亟须在新传播渠道上提质增效。在数字化浪潮中,江苏海洋大学以技术革新打破传统思政教育边界。学校构建“两微一抖一平台”新媒体传播矩阵,发布“海洋强国微课堂”“蓝色中国故事会”“音乐微团课”“亲讲·青听”红色接力将等原创内容百余篇。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成员单位,建成投入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发党史党建沉浸式课程,实现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衔接和有效融合,运用VR技术再现涵盖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共一大与二大等关键历史节点和重要人物事件等,吸引在校生常态化参与互动,实现“线上学习—线下实践—成果反哺”的育人闭环。
师生们使用VR穿戴设备,通过操纵手柄进入红军爬雪山的情境中,跟随红军战士的步伐,进行沉浸式交互体验,让历史“触手可及”。一座座巍峨的雪山,一阵阵刺骨的严寒,一场场残酷的战争,配合着场景与音效,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长征是一场理想信念的远征,让学生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产生强烈的精神认同感与国家归属感,激发其民族意识与奋斗精神,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持续推进学生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深度融合、汇聚各类平台数据,涵盖诸多使用场景,可以为每一名学生生成一份包含家国情怀、创新意识等多个方面的考量指标“专属定制成绩单”——核心素养达成度报告,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全场景展示、全要素覆盖、全过程监测”。实现易班主题教育微课学习全覆盖,11项课程在线学习超过12万人次。学校荣获江苏省年度“优秀易班共建案例”、2024年度江苏高校易班优质公开课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激发“师生共创”新动能 共绘协同育人“生态圈”
在江苏海洋大学的网络育人实践中,师生既是参与者更是创造者。打造“党委书记与学生面对面”“信仰公开课”“博士面对面”“青春悦享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示范班会”等思政品牌。“党委书记面对面”聚焦海洋热点话题,与学生共话“深海探测的中国智慧”“耕海牧渔的科技密码”。依托青年讲师团、青马宣讲团开展小型化、分众化宣讲活动。组织开展撷华书会、海洋知识竞赛、“挑战杯”项目路演答辩、“5·25”心理嘉年华、草坪音乐会等各类校级文化活动百余场次。成立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社区劳动文化品牌。其中,“田间课·手中艺·禾下承:田园耕作与公益科普劳动实践”和“海韵贝阙——‘非遗传承+劳动教育’五维育人实践”两个项目入选2025年江苏省第二届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一等奖。
积极探索“机制、队伍、平台、作品、理论研究”五维融合的立体化网络育人工作体系,打造社区网络宣传矩阵,实施“双师双能”提升工程,成立以海洋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郭利为负责人的网络育人名师工作室。截至目前,“笔耕心地”微信公众号发表原创网文400余篇,其中,《苦练内功,自强不息,八个锦囊助力毕业生蓄能远航》一文阅读量达5.4万。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以‘3+3’党建工作法赋能学风建设”项目,在全国高校食品学科“时代新人 铸魂工程”工作项目评选中获评“优秀项目”。
同时,学校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实践”立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微课视频+慕课平台”实现课前预习精准化,将创新理论融入“行走的课堂”。其中,“行走的思政课——海洋强国的现代化实践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探索与构建”获评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指导学生作品获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2项。
学生创作力量同样璀璨夺目:由学生创作的《“球”同存异》《勇敢说不,守护校园一方净土》《闪亮亮水晶的奇妙之旅》《江海大青年,你当如竹——千磨万击还坚劲》《心存廉洁,人如清风如明月》等作品斩获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奖项5项。“东家智创设计创新实践工作室”王栋、孙嘉尉老师指导的两支留学生团队分获2025年“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品牌策划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其中,《镜花泠影团扇胸针品牌策划案》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巧妙融入中老文化进行推广,也展现出了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果。
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打造“数字马院”新生态、激发“师生共创”新动能,既是应对技术变革的必然选择,更是江苏海洋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将海洋强国战略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持续深化“虚实融合、校海联动、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全面推进“海洋+”网络思政育人创新,努力将网络空间打造成为凝聚青年共识、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高地,为海洋强国建设输送更多胸怀深蓝理想、勇担复兴使命的时代英才。
原文链接:https://www.sizhengwang.cn/a/dxjy_sxjy/250922/22207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