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VPN | 办公网 | 统一信息门户 | 办公电话 | 工作流程 | 电子邮件
学生 教师 校友 考生 访客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学习强国:江苏海洋大学: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 论文写在蔚蓝大海上
2022-07-13 17:38   学习强国   (点击: )
分享到:

新华日报   2022年7月12日

7月7日至8日,江苏海洋大学海洋藻类生物学科研团队党支部联合江苏省海域执法监督中心举办“双融合 聚合力 促发展”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党课现场教学,并围绕海洋特色党建、海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签署了共建协议。“党建与业务融合、涉海高校与海域执法管理部门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双方优势资源,为沿海高质发展贡献力量。”支部党员、江苏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自力说。

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校党委主要领导和团队师生编入一个支部,这是江苏海洋大学党委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党建与业务互融共促,充分激发了基层工作活力,海洋藻类生物学科研团队党支部就是一个缩影。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彰显。

“家”文化引领 唱好组织建设主旋律

走进海洋楼北楼312室,两侧靠墙而立的单人学习桌上书籍、资料整整齐齐,中间原木色的会议桌上摆放着一台台笔记本电脑,红蓝相衬的储物柜上,贴着每个研究生的照片和基本信息,“勤能生巧 功不唐捐”八个大字挂在南边墙上,舒适整洁中透着“家”的味道。

这个“家”也是党支部的党员之家。江苏海洋大学海洋藻类生物学科研团队成立于2008年,团队共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12人具有博士学位。党支部有教师党员5名,研究生党员8名。优秀青年科研骨干马静担任党支部书记。校党委书记王自力和师生党员编为同一个支部,师生共建、教研互长模式让每位党员找到了“在家”一样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家有家规”,支部成员、科研团队带头人徐军田表示,党支部不仅有“家”的样子,还有优良的“家风”,支部始终把作风建设、学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才是“立身之本”。

记者在采访中能够明显感受到整个科研团队浸润着“家”的温暖。海洋楼312研修室就是团队教师齐心协力为学生精心打造的“实验室之家”。 在这个“家”中,大家都严格遵守“家规”——

“实验结束后,实验室要像没有来过一样。”

“每天早上7:30的英语打卡,下午5:00操场上跑步。”

“每位成员加入团队之前,必须背诵默写13条‘军规’和9条‘军纪’——《N301实验室守则》《海洋藻类生物学实验室学生行为准则》。”

“严禁捏造数据,坚决杜绝抄袭”。

“每周在实验室的时间平均超过80小时。”团队成员之间秉持公心、互相尊重、相互帮助,学术资源和科研资源共享,阵地建设、经费保障、组织设置公开透明。

“领唱”加“合唱” 发挥科研团队头雁效应

海洋藻类生物学团队先后获评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连云港“最美党员教师团队”,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方面,都是江苏海洋大学“领跑者”。

支部大合唱,“领唱”最关键。徐军田是支部成员心中的“领唱”和“头雁”。他先后被评为连云港市劳动模范、连云港市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十余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绿潮暴发机制的研究,他带领团队用脚丈量江苏海岸线,收集大量的现场数据。由于滩涂地质条件特殊,出去采样,大多数时候都要携带沉重的采样设备步行前往,采样一次需要四五个小时。团队成员李富田说:“徐院长每次都抢着干最重最难的活,采样标本严格按要求存放运送,这种严谨敬业的精神是我们的‘团魂’”

“头雁”领唱,党员合唱,党支部唱响科研育人最强音。党支部书记马静先后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她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都要争当标兵”,积极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各级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在微生物制剂、饲料、生物有机肥研发等方面为多家企业持续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团队成员在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等工作中“你追我赶”,个个争当“排头兵”。“紫菜教授”李信书长期致力于经济海藻养殖与良种选育、紫菜病害与环境研究,为养殖户提质增效增产增收奔波忙碌;青年博士李富田、周伟总是最晚离开实验室的老师,疫情期间仍奋不顾身到养殖一线开展生产指导,敬业乐业的理想信念,在学生眼中,就是最鲜活的“思政教材”,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老师们的影响带动下,学生党员经常蹲点一线解决生产难题、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有的继续攻读博士,在学术的领域里潜心钻研。

2022年9月,将去厦门大学攻读博士的学生党员范佳乐从本科二年级开始加入团队,一直跟随徐军田学习,他说:“徐军田老师是我学术的领路人,他手把手教我们做实验,带我参加各类学术论坛,开拓视野,不断增强了我在科研方面的自信。博士毕业后,我也要像他一样,能继续深入研究海洋,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入党积极分子、2020级的研究生蔡建平跟着导师团队出海实地采样20余次,每天研究学习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非常充实。“看着老师们都在科研的领域里忘我工作,我们备受鼓舞。”

基础应用并重 为蓝色经济贡献红色力量

团队始终坚持科研工作和党建工作同向发力、互融互促,用党建“软实力”激发出科技创新“新动能”,在培养一流海洋人才、产出基础原创性科研成果、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迸发出追求卓越的强劲动力。

经过长期的整合与自主调整,团队围绕海洋藻类学,建成集海藻基础理论研究、健康养殖与良种选育、病害防治防控、海藻生物资源开发为一体的“科研链”。近三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厅现代农业重大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围绕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近岸海域藻类初级生产过程响应全球与区域环境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在黄海绿潮暴发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先后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生物资源技术)、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海洋科学杂志)、Biogeosciences(生物地球科学)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出版海州湾生物多样性专著1部。

同时,团队成员致力于服务地方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在养殖技术、养殖工艺上不断革新,先后培育出紫菜优良品系10余个,每年推广面积约20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亿多元。在海洋生态修复领域,专注于富营养化海域生态修复与健康养殖研究,在江苏海域研究建立全年覆盖的创新综合养殖模式,极大推动了地方海洋经济发展。

“把海洋保护好,让渔民富起来,始终是我们坚守的初心使命。”徐军田表示,未来团队将立足海州湾,面向南黄海,建设海洋藻类种质库,开展暴发性藻类与海洋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继续深耕海洋生态治理,全力把“家门口”的研究做好做细,为“蓝色经济”贡献“红色”力量。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21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招生咨询电话:(0518)80307598
江苏海洋大学办公室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 电话:0518-85895000   邮编:2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