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日报 2021年7月15日 1版


从黄海之滨来到雪域高原;从保家卫国的优秀士兵,到藏区百姓的贴心人;从扎根基层脱贫攻坚一线,到村乡振兴产业发展前沿,无论身份和岗位如何变化,他用双脚,更用一颗赤子之心,穿行在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
他叫王海洋,1989年出生,连云港赣榆海头人,现在是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的一名基层公务员。王海洋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句话一直激荡着我的内心,当代青年,就是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力量,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久前,王海洋作为全国优秀毕业生代表,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从四川阿坝藏区到雅鲁藏布江畔
两入藏区,他用赤子情怀书写青春答卷
“我从小在海边长大,每年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希望解放军来家乡海训,军人劈波斩浪的飒爽英姿,让我对军营充满两向往。”2009年,正在无锡上大专的王海洋得知大学生入伍的政策,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如愿穿上两“橄榄绿”。
豪情壮志踏入军营,王海洋开始了他的军旅征程,很快就在连队崭露头角,不仅代表连队参加了中国武警西南片区工兵集训,还被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士兵”。2011年,他作为连队尖子兵,被营连挑选奔赴四川阿坝藏区开展维稳任务,火线荣立三等功。就在当年10月份,王海洋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两年义务兵后,按照国家大学生入伍有关政策和本人愿意,王海洋升入江苏海洋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深造。“人离开了部队,但军旅生涯和军人作风已是我不可磨灭的青春烙印,对雪域高原的深厚情谊更是刻进了我的骨子里。”戴着军功章重返校园的王海洋,格外珍惜学习机会,用2年时间读完4年的主干课程,当年的辅导员黄金虎言语中慢慢自豪。他说,王海洋在校期间时刻保持军人作风,是同学心目中既暖心又靠谱的兵哥哥,因为有过一次在藏区服役的经历,他还特别关照来自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学习。
2016年夏,即将毕业的王海洋听说江苏高校正在开展进藏大学生专招工作,于是义无反顾报了名。“当年入伍,我就亲眼所见藏区的艰苦,人才的稀缺。作为一名当代年轻人,与其碌碌无为,不如有所作为。更何况我还是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这一次,王海洋来到了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这里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平均海拔3800米。
从初来青涩的“毛头小伙”到独当一面的“扶贫专干”
扎根基层,他把目标锁定在发展上
一个家庭的脱贫,见证了王海洋在扶贫路上所做的努力。
达珍是王海洋的结对户,家里有2个孩子读书,全家人的生活都靠丈夫做重体力活来维持。王海洋发现,当地像达珍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他们急需就业岗位,改变家庭命运。
藏香、雕版和藏纸,并称为“尼木三绝”,但一直“藏在闺中”,无法带动当地经济。王海洋一番调研后发现,病灶在于原材料粗劣、包装略显低端、销售渠道单一。他做通女友魏娜的思想工作,鼓励她从江苏到西藏经营藏香药材,再以优惠的价格销售给当地的藏香制作户,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藏香质量。按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要求,王海洋还优先将达珍招聘到店里就业,帮达珍家每年增收2万余元。
随着电商时代的来临,尼木藏香亟须扩大线上销售渠道,但是因为藏香制作户文化水平有限,没有人尝试电商平台。吞打村村委会希望魏娜负责藏香网络销售,王海洋又一次说服女友,让她成为吞巴藏香网络营销员。魏娜“身兼数职”,一边打理门店,一边做“网络主播”,带动越来越多的藏香从业者尝试线上销售,大家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每天奔走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王海洋体会到援藏干部的工作目标,就是“发展”二字。改变藏区面貌,必须在“发展”上用力。
2019年,王海洋被县委抽调至尼木县净土公司负责全县净土健康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工作。他无数次钻进温室大棚,跑遍了所有兄弟县的种植基地,最终摸透了尼木县温室种植经验,为全县果蔬种植提供方向建议。一到蔬果上市季节,王海洋又奔走在拉萨大小市场,四处“带货”,成功将尼木县农产品打入全市最大的连锁超市。去年春节,正是新冠肺炎疫情最为紧张的时刻,王海洋假期未满就返岗,成为全县第一批返岗干部,负责疫情保供工作,保障了全县干部群众疫情期间果蔬肉蛋的正常供应。
从生疏客套的“格拉”到亲昵贴心的“海洋
他的“心”,始终留在群众的“心坎上”
援藏是一性辛苦事,把心留下更是一件难事
初到吞巴,王海洋内心不新被眼前贫困、破旧的景象冲击。“要说没有落差那是骗人的,不少同学都在沿海地区工作,月薪是我的好几倍。我也会问自己,入藏到底值不值。”很快,一起工作的同事们让王海洋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们的乡镇书记把我们分成了医疗、教育、民政等6个专项小组,走村人户,为群众解决医保、低保、上学等难事,大家备着甜茶和方便面通宵工作,点点滴滴都让我明白,援藏是几代人的事业,只有守得住初心,方能担得起使命。”
工作伊始,王海洋作为扶贫专工,面临语言不通、没有群众基础等实际团难,“这可不行!”他思考着、观察着,很快找到了尽快融入的诀窍——去镇上的茶馆喝茶。“当地人早上都喜欢喝甜茶、酥油茶,我就常去茶馆泡着,跟老百姓聊天,关系熟了,大家就愿意和我说说困难和想法。”慢慢地,解决的难事多了,他和当地群众的关系也近了。很多人提到王海洋,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上一句“亚布都”,在藏语里就是“真棒”的意思,但王海洋更喜欢大家对他称谓的改变,从生疏空套的“格拉(老师)”,到见面后亲热地喊上一声“海洋”。
“王海洋到了到了我们这里,干工作不仅有闯劲,还特别细致,他在我们这里一干就是5年,心已经在西藏了!”吞巴镇原人大主席米玛桑珠这样评价。
5年里,王海洋走遍吞巴镇所有村组,入户300余次,整理出2万多页的建档立卡户档案资料,起草完盖700余份20多万字文字材料,每天都工作16个小时以上。长期超负荷工作让王海洋的身体亮起了红灯,2018年7月,他的身体长了囊肿,直到病痛影响了行走和坐立,才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康复期未过又投入工作,以致伤口反复发炎,半年后才完全愈合。
和其他同学相比,远在西藏的王海洋吃了不少苦头,但他却从不后悔,每次下村,村民们必定会端来一大碗酥油茶或者自酿的青稞酒,王海洋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和淳朴,也被他们不屈于命运,不甘干贫困的精袖所打动,这一切都让他拥有了弥足珍贵的经历。
现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吞巴镇扶贫工作始终走在全县前列,并顺利通过了各级脱贫摘帽验收,成为一个颇具现代化的城镇。王海洋个人也连续3年年度考核优秀,连续2年被评为乡镇优秀共产党员,荣获“2020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人物”“2019-2020年度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人物”等荣誉称号。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王海洋的影响下,江苏海洋大学进入西藏工作的同学由他1人变成了现在的13人,今年又有16名同学报名西藏专招计划。(通讯员:朱萍 张晨晨 陈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