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蔡立哲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及其在近海碳循环中的作用机制”的学术报告。报告在校会议中心渤海报告厅进行。报告由梅康博士主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院长陈丽教授、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和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的青年教师、研究生等40多人参加报告会。
蔡立哲教授以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机制、底栖生物在近海碳循环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多年科研实践,生动解析了大型海藻的光合固碳能力、沙蚕与牡蛎的生物扰动对碳埋藏的促进效应,以及招潮蟹、海参等底栖动物在海洋物质循环中的“工程师”角色,揭示了底栖生物群落通过摄食、排泄、掘穴等行为加速有机质分解与碳封存的科学机制,探讨了“藻-贝-参”立体养殖模式对提升蓝碳潜力的实践意义,为海洋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创新思路。
针对师生关注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问题,蔡立哲提出建议:强化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基于生态工程的增汇技术,推动蓝碳资源可持续利用。鼓励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从微观机制探索宏观价值”,将基础研究与国家“双碳”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在海洋生态领域深耕笃行。
报告会上,青年教师围绕“牡蛎礁修复的碳汇效益”“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等关心的话题踊跃提问,蔡立哲结合国际前沿热点和国家战略布局逐一解答,报告会学术氛围浓厚。